10月11日,经过半个月的太空之旅,“浙贝3号”种子终于返回地球,开始在土壤中生根发芽,这标志着浙贝母育种研究迈出了重要一步,有望带来产业的革新。
基于航天搭载的浙贝母育种与品质评价研究”是我院王忠华教授参与的宁波市重点研发计划,目的是利用太空中独特的微重力环境进行航天育种和品质评价,为培育出更高产、更优质的浙贝母新品种打下基础。这一举措也是现代农业技术与航天技术结合的重要事件。
“实践十九号卫星”是我国成功回收的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这颗卫星携带了包括浙贝母在内的主粮作物、经济作物等20大类作物种子。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程序,这些种子终于回到了它们的起点,并开始了种植过程。
作为传统中药材,浙贝母是海曙四明山区农民栽种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位列著名“浙八味”之首,已有400多年人工种植历史。被誉为全国唯一的“浙贝之乡”和“原产地注册标记”保护地。前期,王忠华教授带领团队走访当地浙贝母种植基地,发现现有的浙贝母种植模式效率低,品种退化严重,机械化生产程度低,导致种植效益低下,亟需新品种、新技术与新思路。
针对浙贝母产业的实际情况,王忠华教授先后推广开展了浙贝母新品种培育技术、浙贝母繁殖系数提升技术、省力化栽培与采收技术、浙贝母无硫加工技术等专项技术,与基地合作实施了浙江省中药材新品种培育专项、浙江省公益农业项目、宁波市重大公益项目和宁波市农业择优委托项目等。“浙贝3号”即是双方合作的成果。
今年,该镇的贝母种植面积达到了1100亩,年产量超过1000吨,产值超过了4000万元。“浙贝3号”因其稳定的性状、高产量、优质、强抗病性和适宜的繁殖系数而被选为卫星搭载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