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第五届水产种业博览会在广东国际渔业高科技园开幕,本次水产种博会以“‘芯’”质发展、耕海牧渔”为主题,旨在展示和推广经过国家认证的水产新品种。
开幕式上,各地水产科研人员和企业代表向与会者展示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经验,23个新审定的水产品种正式亮相,其中就包括我院董迎辉教授团队研发的“甬乐2号”。这是董迎辉教授领衔的贝类育种团队经过连续4代群体选择结合家系选择而获得的养殖新品种,是继“甬乐1号”后,获得国家认证的第二个缢蛏新品种。
该品种基于“甬乐1号”(品种登记号:GS-01-004-2020)选育,从中挑选4万粒缢蛏,以耐氨氮和体重为选育目标,采用群体选育和家系选育技术,经过4代连续选育而成。与未经选育的缢蛏群体和“甬乐1号”相比,在相同氨氮胁迫条件下,存活率分别提高了42.23%和31.98%;在相同养殖条件下,14月龄体重分别提高了41.15%和10.03%。适宜在浙江、广东等地水温8~30℃和盐度7~30的人工可控海水水体中养殖。
缢蛏是我国四大海水养殖贝类之一,也是浙江的主导养殖种类,全省年产量逾30万吨,产值近100亿元。然而,缢蛏养殖品种匮乏、研究基础薄弱等问题仍是阻碍养殖业快速持续发展的瓶颈。董迎辉教授表示,该系列品种的选育和应用,解决了现有养殖群体存在的大小不一、生长缓慢、暴雨季节死亡率高等问题。
目前,“甬乐2号”耐氨氮品系已在宁波市鄞州区进行示范养殖。在咸祥镇、瞻岐镇等地累计示范养殖面积约700 亩,经调研,“甬乐2号”取得良好的示范效益,其平均养成成活率较普通群体提高 24%左右,显示出较强的抗逆性能,生长速度较未选育群体提高 40%以上,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未来我们更将致力于种质资源创新,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