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发布2025年农业、渔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我院四项科研成果成功入选。四项成果聚焦农业与渔业关键领域,以科技创新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彰显学院服务地方的硬核实力。
主导品种
缢蛏“甬乐2号”
董迎辉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缢蛏等滩涂贝类遗传育种并突破埋栖型贝类良种选育技术瓶颈,此次入选的缢蛏“甬乐2号”是继“甬乐1号”后第二个国审新品种,该团队针对传统养殖中生长缓慢、抗逆性差问题,通过家系选育与分子标记辅助技术,使“甬乐 2 号”在氨氮胁迫下存活率较未经选育群体和“甬乐 1 号”分别提高 42.23%、31.98%,14 月龄体重分别提高 41.15%、10.03%,适宜在浙江、广东等地水温 8~30℃、盐度 7~30 的人工可控海水中养殖。
文蛤“万里2号”
文蛤“万里2号”则聚焦高品质贝类市场需求,2017年通过国家水产新品种审定。团队以生长速度和壳色花纹为目标,通过连续4代的群体选育,获得了生长速度快、壳色花纹典型的新品种。文蛤“万里2号”壳皮颜色一致,呈暗灰底色、锯齿花纹,花纹靓丽且遗传稳定性100%。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文蛤相比,2龄平均体重提高34.8%。
浙贝母“浙贝3号”
王忠华教授团队在浙贝母种质提纯复壮、新种质筛选与品种选育的基础上,收集了省内外栽培及野生种质资源,运用系统选育、航天诱变、组织培养等技术,结合ISSR分子标记与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出12个优质新品系,建立了遗传多样性评价体系。以“浙贝3号”为核心,制定了种贝分级及提纯技术规程,突破了繁殖系数低、抗病性弱等技术瓶颈,使该品种繁殖系数提升40%,亩产超1000公斤,并减少用药1-2次。
主推技术
对虾大棚-贝类池塘串联养殖模式
何琳教授团队研发的对虾大棚 - 贝类池塘串联养殖模式,通过回收利用对虾养殖尾水藻类(硅藻、绿藻)解决冬季贝类饵料短缺问题,缓解尾水排放压力,配套标准化贝类平面流中培技术,周年可开展3批次左右贝类苗种中培,缢蛏苗种中培产量达8 kg/m2~15 kg/m2、每平方产出1000至2000元,提升池塘综合效益,已在宁海等地应用,实现尾水循环利用与贝类高效养殖。
随着主导品种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现代农学院以种业创新为引擎,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未来将继续聚焦种业卡脖子 技术,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品种,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动能。